近日,易凱資本發布了關于2016醫療健康產業投資的研報,報告對目前國內保險、醫療器械、醫藥、互聯網醫療等行業的發展情況和趨勢進行了詳盡分析,動脈網選取其中最為精華的部分進行了摘錄,對于即將布局這幾個行業的企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伴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近4萬億的市場。這個市場在過去的五年中保持了超過20%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在未來五年它的規模還將翻一倍,達到8萬億,接近屆時中國GDP的10%。今天的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正處于歷史上變革最為劇烈的時期,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中國的健康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這里必將誕生能夠影響社會、普惠民眾的BAT量級的產業巨頭。
報告中預計,2016年資本將圍繞以下幾個領域向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密集下注:
醫療服務市場
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市場
醫藥與生物科技市場
互聯網醫療市場
精準醫療市場
上篇主要是分析醫療服務市場、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市場、醫藥與生物科技市場這三個領域的行業趨勢和投資機會。
一、醫療服務市場行業趨勢
醫療服務一般意義上包括各類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的預防、診斷、治療及康復等服務。中國每年近80億人次的門診量,催生出一個3萬億的醫療服務市場;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疾病譜的演變、社保覆蓋的增加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這一市場未來五年內將增長到6萬億。
在過去的十年,醫療費用支付問題的解決成為驅動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增長的直接動力,也推動著醫療服務提供方的變革。在未來的幾年,中國的醫療服務行業將會呈現出諸多新的、結構性的變化:
1. 解決醫療費用支付問題的措施,除了進一步提高社保覆蓋及籌資水平的方式外,更多的將會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角度入手;醫保控費將成為常態,高度依賴醫保的商業模式將會受到較大影響。
雖然商業保險會持續擴容,但社保將仍然是最主要的支付方。過去十五年中,中國的醫保覆蓋率大幅提升,從2000年的20%提升至2015年95%,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覆蓋。特別是在過去的五年中,醫保覆蓋的速度增長最快,這也推動了整個醫療行業的快速增長。
但同時,由于醫療服務提供方與醫療費用支付方的脫節,使得所有的醫療行業參與者如藥廠、醫療設備商、患者等都與醫療服務提供方站在一邊,聯合對抗支付方,使支付方面臨“破產”的邊緣。據統計,全國有200多個統籌地區的職工醫保資金出現收不抵支,占全國城鎮職工統籌地區的三分之一,其中20多個統籌地區將歷年累計結存全部花完。在居民醫保方面,全國有100多個統籌地區出現收不抵支,包括北京、武漢、廣州、天津等經濟較發達地區。
國家未來將仍然會加大醫保的籌資力度,增加覆蓋率,特別是在大病醫保方面,但整體速度將遠遠低于前幾年,轉而會將重心放在提高醫保使用效率上。而從目前國家對醫保支出管控的水平來看,分級診療的強制推行及醫保使用的配額安排將是最主要措施,類似按病種付費(DRGs)等支付模式改革短期內很難大規模實施。
商業保險雖然一直被寄予厚望,希望成為解決支付問題的又一力量,但在短期內仍看不到明顯的希望。作為中國最大的“保險公司”的社保,一直把控著中國最廣泛的參保人員,并且通過國家行政杠桿來保證其獲得源源不斷的保費。在中國,社保的繳納不僅僅是醫療費用的支付問題,還被賦予了法律的強制性,公民繳納社保成為其參與各類經濟行為的前提條件。因此,在一個公民無自由選擇權的社保體系下,商業保險要想獲得更多的參保客戶,只能在保險品種上錯位競爭,而缺乏醫療數據將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如大病險、健康險、長期護理險等保險品種一直都進展緩慢。而如何將社保商保化,可能是一個突破點。
2. 由于來自支付方的壓力,將會導致作為醫療服務提供方的各類醫療機構被重新定義,各級醫療機構的職能也將有更加明確的分工。醫療服務提供方的格局變化,將從根本上影響患者的就醫習慣,患者流向也會因此有較大的改變。適應這種變化的商業模式將會得到市場的青睞,反之則會被淘汰。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政府已投入巨資,搭建了龐大的醫療基礎設施體系,如已經擁有了近100萬個各級醫療機構、培養了近1,000萬名的各類醫護人員;從總量上看,中國的醫療資源并不存在嚴重的供需失衡問題,但這些基礎設施體系卻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各自為政、職能錯位,因此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
受到來自財政與民生需求方面的雙重壓力,醫療服務提供方的服務結構將發生較大變化。已被提了十幾年的分級診療將會得到更加實質性的推廣與實施,等級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療機構將再次回歸各自應有的職能,中國政府巨資建設的龐大醫療資產將再次被激活,公立醫療體系的服務效能將得到提升,并更多的回歸到基礎醫療服務上來。
在這一調整過程中,醫療服務參與的各方均會受到較大影響:
基層醫療機構:將更多的定位于提供預防、首診及診后康復的醫療服務,成為連接醫患的起點;
等級醫療機構:成為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延伸,定位于能發揮其優勢醫療資源作用的醫療服務,如重大疾病及疑難雜癥的診斷及治療等;
藥店:功能也將再次被重新定義,從傳統的只是作為藥品零售終端,逐漸轉變為醫療資源連接患者的“最后一公里”,并向綜合性健康管理機構演進;
醫生:將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并作出選擇,是繼續留在這一體系內,還是離開體系進入社會化醫療服務體系;
患者:就醫觀念將會受到沖擊,就醫習慣也會慢慢得到改變。
3. 民營醫療機構將面臨著新一波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一直困擾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人才問題,將會由于更多公立醫院醫生的加盟而得到緩解;另一方面,公立醫療機構職能轉變,將會釋放出一部分醫療服務市場空間,包括對公立醫療機構規模增長的限制、民營醫療機構患者來源渠道的多樣化等。
公立醫療服務機構的效能提升,又會給民營醫療機構帶來較大的挑戰。民營醫療傳統靠較好的就醫環境與服務體驗作為差異化的競爭策略,將很難在新的環境下生存。醫療技術的提升及醫療安全的管控將成為決定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關鍵要素。如何與公立醫療體系緊密合作,而不是被再次邊緣化,將是擺在民營醫療面前的新課題。
4. 來自供給端的變革也推動著需求端的變革。對于疾病的醫療理念,將從重治療輕預防與康復,轉向三者并重;患者的健康意識與主動參與醫療行為的意愿將逐漸增強,醫患之間的交流頻率與方式也會出現新的變化;這些都會給傳統的醫療服務市場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雖然中國建立了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體系,但缺乏有效的運行,90%以上的醫療資源都花在治療環節;同時由于缺少連續化的醫療數據與健康檔案,使得醫療資源浪費嚴重,成本極高。而在醫療體系成熟的國家,疾病的治療與預防及康復是各占一半,連續化的醫療數據與健康檔案能給醫療的診斷與治療帶來很多的便捷,減少不必要的重復檢測、避免治療方案的反復調整,從而節省大量的成本。
隨著醫療機構職能的重新定義,傳統的只注重疾病治療環節的理念將逐漸改變,疾病預防與康復環節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基層醫療市場將是這兩個環節最核心的場景。與此相適應的支付模式,將由之前主要為診斷與治療環節埋單,轉變為增加在預防與康復環節的支付比例,降低在治療環節的支付比例,進而實現良性循環。
就醫流程的改變及醫保政策的變革將會對患者的就醫理念產生較大的影響。看病通過預約的方式將成為主流,疾病的預防與健康維護的意識將逐漸增加,患者越來越不滿足于被動的接受醫生的建議,進而通過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主動參與到醫療行為的現象會越來越多、患者與醫生之間的溝通并不止于在診室的三分鐘。
5. 基于大數據的精準醫療服務將為臨床決策者提供更加精確的支持和醫院,對于患者來說,也將得到精確的治療方案、最佳藥物治療、無效藥物與副作用等信息。
精準醫療是基于系統學方法、利用大數據分析、根據每個患者的個體特征制定醫療方案的新醫學模式,包括個性化的臨床決策、服務和藥物等。技術的進步應用為精準醫療在醫療服務領域的規模化推廣提供了必要條件,常見的技術類應用包括:生物樣本庫、生物信息學、電子病歷和大數據分析技術。
醫療服務市場A股主要玩家
傳統醫療服務企業: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美年健康
傳統的醫藥企業:恒康醫療、康美藥業、天士力
傳統的醫療器械公司:樂普醫療、魚躍醫療、九安醫療
非醫療行業公司:宜華健康
小結:
在社保還是商業活動的基本政策下,商業保險還并不是目前主流,需要找到細分領域等突破點;
分級診療的不斷推行,讓醫療機構、藥店、醫生、患者的角色定位發生了改變;
醫生職業自由化給民營醫院帶來機會;
醫療職能的改變讓患者對于預防、治療、康復三者的支付比例重新調配;
醫療大數據讓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方案。
二、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市場行業趨勢
2004-2014 年中國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行業收入的復合增長率達到 25%,遠高于全球 7%-8%的增速。2014 年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為2,556 億元,2015年預計將超過3,000億元。與醫藥制造業相比,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僅占醫藥總市場的 10%,相較于全球醫療器械占醫藥市場總規模42%的比例,還有巨大的向上發展空間。
受到人口老齡化、中產階級日益壯大及政府不斷增長的醫療支出等方面催化,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有望維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并呈現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趨勢:
1. 進口替代主題升級:部分傳統耗材類及監護類產品已經基本實現進口替代,下一階段的進口替代將轉向附加值較高的高端手術及影像診療設備等領域;“美國技術+中國制造+全球市場”會成為一個重要主題。
中國醫療器械的發展經歷了從進口到國產、從材料工藝到機電加工一體化、從國內市場到全球市場的漫長過程。中國醫療器械相對于發達國家起步較晚,早期基本全靠進口滿足需求。由于缺乏核心技術,很多國內醫療器械公司從相對簡單的材料工藝和設備開始,利用低廉的價格和政策紅利逐步取代國外公司,在某些細分領域占領了大部分國內市場。隨著消費和技術的升級以及國家的戰略性布局,國內醫療器械公司將實現附加值更高的高端手術及影像診療設備的進口替代。
我們認為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 國產醫療器械的進口替代和全球化都將是一個主要趨勢,而創新是最佳手段。大批掌握核心技術的海外創業者看到了國內市場的機遇,將技術和產品進行本地化,利用國內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建立生產基地,然后通過經銷商將產品銷往全球,實現全球化路徑。“美國技術+中國制造+全球市場”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成為市場熱捧的主題。
2. 顛覆性技術逐步滲透:液體活檢、手術機器人、3D打印等顛覆性技術的出現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有診療手段及醫療格局。
液體活檢對于癌癥檢測而言是顛覆性的。檢測血液中的CTC(循環腫瘤細胞)及ctDNA(循環腫瘤DNA)對患者腫瘤進行診斷與監測的方法稱為液體活檢。液體活檢的出現可以解決組織活檢的局限性問題。該技術能夠解決臨床取樣的難點,滿足對患者高頻次監測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檢成本低的優點。未來有望應用在腫瘤早期篩查、腫瘤患者動態監測、以及個性化用藥指導等領域,市場前景廣闊。《麻省理工大學科技評論》將液體活檢評選為“2015十大技術突破”。
在外科手術領域,手術醫療機器人的出現顛覆了現有手術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醫生的雙手。相對于傳統手術,手術機器人具有明顯的優勢:病人出血少、康復快、醫生培訓時間短。外科手術將從“切除時代”進入“可修復時代”。作為目前最炙手可熱的外科手術機器人“達芬奇”,已經廣泛應用于包括成人和兒童在內的普外、胸外、泌尿外科、婦產科、頭頸外科及心臟等各種手術。達芬奇在美國醫院市場的滲透率已經接近50%。2015年底,達芬奇全球已裝機3597臺,2015年全年收入達到23.7億美元。截止到2015年第三季度,中國擁有達芬奇機器人46臺,三甲醫院的滲透率為4.3%。相對于美國,中國市場還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3D打印是制造業具有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滲透和應用有著喜人進展。之所以說是顛覆,是因為它解決了以往難以解決問題。例如在骨科領域,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采用3D打印的人工樞椎為頸椎腫瘤的患者做治療,進行的腫瘤切除效果很好,已經有了四個成功病例,這在之前是難以想象的。另外,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自主研發的3D打印人工肝單元的成功面世也為新藥篩選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我國3D打印領域的領先公司如邁普生物,已經率先實現了3D打印硬腦膜的商業化,給市場注入了一針興奮劑。
3. 平臺型公司呼之欲出:越來越多的A股醫療器械類公司開始尋求境外并購的機會,跨境套利空間明顯。與此同時,一些大型藥業也開始考慮整合器械類公司,打造綜合性醫療健康產品和服務平臺。
國內醫療器械公司不僅希望通過海外并購來實現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新的市場發掘,還希望通過海外并購來實現技術的更新換代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相對于國外資本市場,國內A股市場有著無可比擬的估值優勢,跨境收購的套利空間十分明顯。
部分A股上市的大型藥企也正在積極尋找藥品之外其它相關領域的并購機會,將觸角延伸到器械領域,希望打造綜合性醫療健康產品和服務平臺,增強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并購已經從單純的渠道并購或者產品并購逐步演化到了并購3.0版,也就是圍繞整個生態進行布局和整合。
醫療技術與醫療器械市場A股主要玩家:
醫療器械平臺化公司:魚躍醫療、新華醫療、凱利泰
醫療器械專業化公司:樂普醫療、達安基因
傳統醫藥類公司:信立泰、海思科、海南海藥
非醫療類公司:宏達高科、經緯紡機
小結:
國產醫療器械的進口替代和全球化都會成為主要趨勢
顛覆性技術將有可能改變現有診療手段及醫療格局
生態布局和整合成為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的并購趨勢
三、醫藥與生物科技市場行業趨勢
今天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這主要源于中國的人口基數、醫保覆蓋增加、政府投入增加、人均收入增加等多方面因素。根據統計,2015年中國醫藥終端市場約為1.38萬億。但隨著監管加強、醫保控費和行業調整,未來5年中國醫藥市場的復合增長率將從過去五年的16.1%放緩至10.6%。
1. 審批從嚴,政策趨緊,增速放緩,抱團取暖。
放眼下一個五年,我們預計中國醫藥和生物技術市場將出現以下幾個趨勢性變化。
2015年年底,CFDA發布了史上最嚴的藥品審評審批制度,對提高仿制藥審批標準、優化臨床試驗申請審評審批、加快臨床急需等藥品審批、嚴懲臨床試驗數據造假等進行明確規定。許多藥企的在研在審新藥將受到影響。與此同時,招標改革、嚴厲打擊商業賄賂及醫保控費將會實質性影響部分藥企的銷售與經營。在審批與政策雙重趨緊、醫藥市場增速持續放緩的情況下,同質化的仿制藥企業將尋求抱團取暖,那些有雄厚研發底蘊、健全銷售網絡和強大整合能力的藥企將有機會逐漸發展成為平臺型藥企集團。
2. 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與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帶來了慢病藥和兒童藥等細分市場的機會。
2015到2035年,我國將進入急速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將從2.12億增加到4.18億,人口占比提升到29%。由于老齡群體免疫力較低,導致患病率較高;且老年人多發慢性病,需要持續用藥,耗費較高,老齡人口將對醫療衛生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將為醫藥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010到2014年,我國每年新生兒約1,600萬。全面放開二胎后,預計頭五年新生兒每年增加500萬左右。我國制藥企業總計約6,000家,但專業兒童制藥企業卻只有10家左右。我國12歲以下人口已經超過2億,且兒童免疫系統處于發育健全階段,屬于易患易感人群,兒童用藥市場需求量巨大,蘊藏著眾多的發展機會和創新空間。
3. 生物技術持續火熱,精準醫療孕育萬億級市場。
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國家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決定在2030年前政府將在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全球范圍內,CAR-T、CRISPR、ctDNA、單抗等生物技術逐漸得到驗證,并應用于疾病的早期發現及精準治療。雖然該類技術處于探索階段,但這些技術的研究探索、臨床試驗及驗證后的診療應用都將創造巨大的市場機會,初步估計可達萬億規模。
4. 傳統中醫藥即將重獲新生,迎來爆發。
近期,國務院發布加大對中醫藥投入和政策扶持、放寬中醫服務準入、放開中藥制劑等一系列相關政策,種種政策利好為中醫藥行業即將迎來的爆發期進行了充分的鋪墊。2015年,僅在A股市場便發生了超過80起中醫藥領域的兼并收購事件,合計交易金額超過50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國中藥以100億元的估值收購天江藥業,
中藥企業的價值正在顯現。
醫藥與生物科技市場A股主要玩家
布局研發:復星醫藥、恒瑞醫藥、麗珠醫藥、天士力
布局渠道與銷售:上海醫藥、康緣藥業、健民集團
非醫療行業公司的戰略布局:南京新百、南京高科
小結:
CFDA審批制度的嚴格讓醫藥市場增速放緩
二胎政策簡介促使兒童制藥企業機會增加
生物技術與精準醫藥市場機會巨大
國務院放寬中藥準入門檻,中藥市場熱度攀升
來源:動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