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醫械和大宗原料藥出口仍堅挺


       素有“防御性行業”之稱的醫藥行業的出口貿易,自去年10月份以來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同時,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家也開始向我國挑起新的貿易保護戰,反傾銷、反保障等糾紛不斷上演。
   
      然而,亦有人樂觀地認為,這場全球性經濟危機將在2009年探底,許多擔憂不足為慮。
   
      今年出口趨緩是大勢
   
      對于今年的國際醫藥產業走勢,業內人士均傾向于認為:這是新世紀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年。在此情況下,新一輪的跨國藥企兼并重組悄然興起。跨國藥企都在尋求“過冬”之道,中國的醫藥出口能否獨善其身?
   
      “今年我國醫藥外貿增長的總體勢頭不容樂觀。受全球經濟下行因素的影響,我國很多出口型行業都感到了陣陣寒流,醫藥行業雖然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弱,但消極作用在近幾個月逐漸顯現出來。據中國海關公布的2月份最新統計數據,醫藥產品2月出口累計7.8萬噸,總金額為12.1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6.0%。所以,今年出口趨緩是大勢。”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向記者分析。
   
      不過,在對今年醫藥出口形勢持保守態度的同時,于明德亦對未來持積極樂觀態度:“所謂"危機"就是有危也有機。全球金融危機雖已波及到醫藥行業2009年整體增長率,但對整個行業不會構成大的影響。一旦經濟開始復蘇,我們肯定是第一個開始增長,這一點要有堅定的信心。”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劉張林根據醫保商會追蹤統計的數據也認為,從1、2月情況來看,有一部分醫藥產品出口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特別是中藥類和西藥類出現一定幅度的下滑。“不過,醫療器械的出口卻仍然以12%的增速在發展。總的來說,我個人對今年的醫藥進出口貿易持謹慎的樂觀態度。”
   
      醫械和大宗原料藥堅挺
   
      即便在金融危機導致出口下滑的局面下,雖然有部分產品出口受到較大影響,但有些產品出口仍不乏亮色。
   
      “今年整體上與往年同期相比都不太理想,我覺得傳統大宗原料藥可能會好一點,特別是抗生素、維生素、青霉素工業鹽、氨基酸等產品出口有望優先復蘇。因為在大宗原料藥的生產方面,我國有生長環境和成本上的明顯優勢,并且作為藥品工業的基礎原料,其市場需求相對穩定,國際市場上無人能比。”于明德認為。
   
      而基于醫療器械在今年出口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仍能有12%的增長,劉張林認為:“醫療器械也會繼續增長:一是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跨國公司產業的轉移擴大了醫療器械的需求;二是近幾年我國民族企業努力創造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相當市場份額的出口名牌。”
   
      對于出口受影響較大的品種,于明德和劉張林的看法不謀而合。
   
      “由于國際消費者對醫藥產品的需求萎縮,造成了我國醫藥出口外需減弱、訂單減少、價格下滑,以中成藥為代表的大部分產品出口都受到了沖擊。另外,外銷受阻必然會轉為內銷,未來國內醫藥市場競爭會更激烈。”于明德說。
   
      劉張林亦認為,因為中藥在國外只是一種起輔助作用的副產品,并不屬于剛性需求,國外醫藥產品需求萎縮必然會造成中藥進口的減少。
   
      謹防新一輪貿易爭端
   
      眼下,各國紛紛采取措施保護本國的制藥工業,貿易摩擦逐漸增多,而且,這種貿易爭端除了數量和涉及的國家增多之外,還有進一步升級的跡象。
   
      據統計,2008年我國醫藥產品遭遇了多起對華貿易經濟案件,涉及俄羅斯、巴西、烏克蘭等多個新興醫藥市場。其中,印度對我國發起的青霉素工業鹽反傾銷調查案值達2.5億美元以上,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保健品行業遭遇的涉案額度最高的貿易經濟案件。
   
      對此于明德分析認為:一方面,國際貨幣政策、匯率變化、人民幣升值等問題會對我國制藥企業產生壓力,不排除會發生新一輪貿易戰;另一方面,國外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消費能力減弱,不少國家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出于維護本國企業利益的考慮,對中國產品加以限制,醫藥出口貿易摩擦案件很可能上升;此外,由于此前我國出口產品因質量問題造成不太好的國際影響,不少海外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信譽心存疑慮。
   
      “從政府的角度來講,我國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并在規范出口管理、簡化出口程序、提高出口退稅等方面做了努力,以出口為主的企業應該化危為機,抓緊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能力,目前我國出口產品大多科技含量都不是很高,用科技武裝企業,應對危機已迫在眉睫。”于明德說。
   
      “從醫保商會統計的數據來看,醫藥貿易摩擦在不斷地增加,特別是和印度等國家的競爭會更加激烈。國外的形勢要求國內企業加快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醫藥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應對工作;另外,醫藥企業的國際市場開拓模式仍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劉張林說。